“狼奔豕突”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,是一句形容混乱局面的古老成语。原文写道:“狼奔豕突,犬牙相制。”意思是形容狼和猪在恐慌中四处乱窜,毫无方向地冲撞,场面非常混乱。这个成语最早用于描述战争中的局势,当战败或失利时,士兵们如狼般狂奔,如猪般乱撞,形容他们丧失了组织,逃命时的仓促无序。
这四个字用在狼和猪身上,特别传神。狼通常给人一种凶猛、狡诈的印象,它奔跑起来有着迅猛的力量,仿佛要逃离一切追逐。而猪呢,相较于狼的敏捷,就显得笨拙许多,乱撞时毫无章法,只顾着自己慌乱地逃命。这种对比在“狼奔豕突”里,强化了局势的荒乱和失控感。狼和猪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,但在极端的混乱中,连本该狡黠的狼也变得像猪一样慌张,失去了方向。
《左传》所记载的这个成语,是在春秋时期的战乱背景下产生的,那个时代的战争频发,社会动荡,许多军队在战败后都陷入混乱、四散而逃,丢掉了纪律和策略。这种局面就好比狼和猪同时陷入慌乱,不再遵循自己的本性和习惯,完全是一副仓皇失措的景象。
现代生活虽然不是战场,但“狼奔豕突”却也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某些状态。我们常常像那只疯狂奔跑的狼,想要用最快的速度解决所有问题,又像那头乱撞的猪,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和任务,毫无方向、无力招架。
又想起来周华健在的那首《忙与盲》,太阳下面没有啥新鲜事。